说到民主斗士,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闻一多。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有三,他既是一名坚定的民主斗士,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和学者。他一生为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做着贡献,最终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我第一次了解闻一多先生是通过课文《最后一次讲演》,它记述了闻一多在昆明最后一次为李公朴、为民主而战斗,当时这篇课文对我有了很深的触动,我非常欣赏闻一多在自身危难的情况下仍能临危不惧、伸张正义的英雄气概。如今,读了闻一多所作的《死水》与《澳门》,我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8年出版了《死水》,揭示了中国当时社会的黑暗一面。
这首诗全诗都在描绘一潭肮脏、恶臭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作者开篇就用了“绝望”二字,把革命的新鲜力量比作清风,可这对于这绝望的死水却熟视无睹。全文三次写道“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并通过“破铜烂铁、残羹剩饭、绿酒、白沫”等反面、贬义的意象来表明中国当时政治、社会局面混乱、破败不堪并逐渐走向绝望。作者大胆地指出问题,批评、抨击了政坛对此视而不见、不管不顾,正面直截了当地指出政府官员玩忽职守、迂腐不作为的严峻问题,体现了闻一多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及它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从中看出了闻一多在最后一次讲演中体现出的无畏与坚毅。
但是我想作者讽刺社会以丑为美的目的一定不是他真的绝望了,而是想以此来唤醒被禁锢的人民,隐晦曲折地表明他既愤慨又想让情况好转,这也体现了闻一多为国着想、坚定的爱国精神。
《澳门》是闻一多留美期间创作的《七子之歌》其中的一篇,诗歌原文引言: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这交代了闻一多的写作目的是替离开祖国养育的这七块地孤独而无处诉苦的哀痛情感。诗歌中作者以澳门的视角歌颂、激励着全国人民,把中国比做母亲,把澳门比作中国的乳儿,更加亲切也更有感染力,从内心深处的灵魂呼唤着自己想要回归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愿望,体现出了闻一多深深的爱国情怀。 无论是对《死水》的痛恨,还是对《澳门》的呼唤,无不体现了民主斗士闻一多时刻为国着想、坚毅无所畏惧的伟大爱国精神。成为中国文学与政治交融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铭记历史,开创未来——游冉庄、白洋淀有感
2015年9月,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的是让每一位公民都担起维护世界和平的重担。
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于9月20日驱车三小时赴河北省境内的冉庄和白洋淀进行为期两天的抗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抵达冉庄后首先参观了于1959年建馆开放的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在这里保存了许多抗日时期珍贵的革命文物、影像资料与文献,纪念馆通过科技手段复原了地道战的情景,使游客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地道战。参观过后,我们便亲身实践钻了一回地道,这里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并且地道四通八达以供当时的村民避难,不过目前只开放了部分地道。在地道中的空间十分狭小,只能通过一个人,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口“初极狭,才通人”,并且这里的高度也仅仅不到两米,通过时必须弯着腰,在中部的空气也比较稀薄,所以虽然只走了一小段,同学们就累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由此也能看出当时的抗日游击队在地道中穿梭是多么辛苦。
用过午餐后,我们驱车前往白洋淀,历经近三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抵达并安排了食宿。在晚上的篝火晚会上,同学们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艺,用歌声表达着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敬意。
次日上午,我们随队乘船至华北明珠白洋淀的文化苑内,游览了建于革命老区的抗日胜地嘎子村。
嘎子村,顾名思义就是小兵张嘎所居住的一座水村,这里三面环水,村边景色宜人,芦苇青翠,水清鸟鸣,荷花飘香,水光天色。但是这里不仅风景秀美,还承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抗日记忆。
我们在这里集体观看了小兵张嘎的系列情景剧,这部情景剧以诙谐幽默的喜剧形式展现了张嘎当时面对日寇毫不畏惧、足智多谋的英雄本色。
欣赏了白洋淀的壮美风景过后,我们在嘎子饭铺用了此次“红色之旅”的最后一餐,随后便返回了学校。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此次冉庄、白洋淀之旅使我们感受到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为我们努力学习、捍卫祖国和平提供了强大动力,这真是一次值得回味的游览。
东临戴河有遗篇——从《浪淘沙•北戴河》看毛泽东的壮美英雄气概
毛泽东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不但在新中国的建立中体现了他豪迈的英雄气概,在文学创作方面毛泽东同样有所作为,如《沁园春·长沙》、《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无不体现了毛泽东诗词大气磅礴的写作风格。
在其众多作品中,毛泽东与1954年在秦皇岛所作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毛泽东诗词大多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来衬托自己当时的情感,而《浪淘沙·北戴河》的出众之处就在于他不但把北戴河初秋时萧瑟的景色描写得惟妙惟肖,还巧妙地展现了毛泽东无尽的感慨和博大的胸怀。
上阕第一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主要描写了北戴河上的波涛景象,此时是天气恶劣时的北戴河,“幽燕”、“滔天”体现了雨大浪高,写出了水的大气磅礴之势,与儒家的“柔弱之水”有巨大差异。儒家的水是柔弱的,而毛泽东的水是凶猛的,从这里也能看出毛泽东诗词中体现出其人的狂放之气。“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描写了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一片汪洋的海面上除了隐约能见到的渔船别无他物,这完全不同于江南水乡小桥流水、小舟在平静的水面上穿梭的悠哉,而是险要、骇人的巨浪,体现了毛泽东当时雄壮的气魄与阔达的胸襟。
而到了下阙又立刻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越过千年忆往事,回到了曹操的《观沧海》,在这一首气势恢宏的作品中,曹操同是在萧瑟中抒发自己内心的雄心壮志与宏大抱负,仿佛星河中的无数繁星都由自己眼前的大水所吞吐。而此时站在北戴河前的毛泽东有着与曹操相同的胸怀与眼光,只不过“若出其中”的这其中由沧海换成了北戴河罢了。
然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表明一切又都重新开始了,抒发了毛泽东对现世的感慨,本词也以此结尾,意味着深邃的历史已经过去,美好的新人间已经到来,毛泽东用壮美的景色写出了他壮美的英雄气概。
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阅兵式有感
1945年,中国结束了近十年的抗日战争,也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中国以几千万人民牺牲的代价换取了世界的和平。
2015年,时隔70年,我们隆重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活动,这不仅仅是纪念,更是对现世人民的警示。9月3日,是我国设立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这一天进行阅兵式,有着历史纪念意义,标志着维持了70年世界的宁静。
2015年9月3日上午九时许,习主席在端门前隆重接见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各国领导人或代表,并登上天安门。“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不惧强敌,敢较量,为祖国决胜疆场”的歌声响彻整条长安街。上午十时,阅兵正式开始,鸣礼炮70响,不但象征了70年前的胜利,还表达了对抗日先烈的深深缅怀。与此同时,国旗护卫队穿过抗日英雄纪念碑,走到旗杆下,军乐团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飘扬在空中,那鲜艳的红色,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