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科学与科学迷信

  这是我于2017年4月11日进行的简短演讲的演讲稿,文中简单阐述了我对科学以及迷信间关系的理解,在此记录,因为今天的故事是明天的回忆

迷信科学与科学迷信

  大家好,今天我想谈谈我对迷信科学与科学迷信的理解与看法。
  众所周知,科学与迷信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实践方法。古往今来,人类思维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神学、玄学与科学,这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对人类的认识阶段作出的划分。神学依靠天命,那时的人们相信是神指导着他们的生活、行为、思想以及命运,上帝是不容置疑的。魏晋时期老庄“玄远之学”的起源为迷信增添了推理的成分,《周易》便是玄学的典型代表,它脱离神学,但不可否认,它仍是形而上的。十六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率领人类进入科学的认知阶段。
  科学是一个可解释的、有序的知识系统,在广义上还被认为是可靠的代名词;而迷信指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它象征着愚昧与落后。二者完全对立,但又界限模糊。如今,人们的最大迷信叫做“科学”。生活中,人们大多对科学非常崇拜,往往对科学不假思索地认可。试想:一名村干部在向农民们推广化肥时,他会理直气壮地说:“这是科学!”尽管他可能不懂这其中的化学原理,但他也会底气十足。这恰恰说明科学在大众心中的形象是个神!把自己不懂的东西尊奉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态度正是迷信。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如潮水般涌来的资讯,其中鱼龙混杂,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谣言与骗局。在这些资讯中,最令人难辨真假的大都与科学有关,例如:转基因食物究竟对人体有无害处?碘盐究竟能不能预防辐射?维生素C能治疗感冒吗?这些信息离每个人的生活都非常近,因此即使科学界尚未对此盖棺定论,但只要打着“科学”的旗号,无论依据是否可靠,多数人都会信服,尤其是中老年人。我想,之所以科技类谣言编造成本低,是因为大多科学谣言的论据不为大众所熟悉,国民科学素养的低下导致他们丧失了判断能力,只能盲目地相信,这无异于迷信。
  科学只是前人经过实践探究得出的规律性结论,并非绝对意义的真理。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广为认可的“地心说”,而后人又指出了哥白尼观点中的瑕疵;开普勒发现了托勒密折射规律的错误但仍没能给出正确的规律,最终由斯涅耳找出了正确的折射定律;牛顿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后量子物理的发展又找出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这些发现都引起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巨大思想变革。由此可见,我们不必迷信科学,要辩证地看待科学,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勇于抱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心态挑战科学。
  反观迷信,只要是稍有些学识的人大都会说迷信是值得唾弃的,殊不知迷信无处不在,它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据调查,美国作为科学教育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有三成以上的国民相信占星术,并乐意按照星座指南上的指示行事。中国的大街小巷上也不乏风水先生与算卦先生,尽管人们知道这是玄学也愿意以此为自己祈求好运。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也不少见,例如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诸如“转发即可带来好运”之类的信息,这种事情在考试前尤为常见。不少人照做后真的灵验了,你可能会说这只是巧合。但事实上,这不完全是巧合,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做“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这种祈求尽管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这便是信念的力量。如果我们能适当的、科学的运用这种心理暗示,那么迷信也不失为一种利于发展的方式。
  综合来看,即使是科学也可能被颠覆,而迷信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杜绝迷信科学,学会科学迷信,才是最佳发展之道。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的倾听!

2017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