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依然在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事业的序幕从此拉开。50多年来,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人们记住了钱学森,记住了杨利伟,也记住了航天“三大”精神,即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已走向成熟,进入了平稳发展时期,没有了重大突破,没有了所谓“大新闻”,因此,航天精神慢慢不再被人提及,人们逐渐淡忘了这曾经催人奋进的灵魂精神。
  但是,尽管“东方红一号”早已从我们的眼前消失,但航天精神仍然能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对于今天的人们仍是发展的动力源泉。2016年8月,中国成功把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送入太空。此前,潘建伟和他的团队为了这次“全球首发”,做了十一年的分发实验。这十一年间,他们刻苦工作,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为全世界的网络通信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成功与航天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今天也有不少人违背了航天精神,因此他们与成功背道而驰。如今,中国是一个程序员过剩的国家,然而中国的软件产业仍不能跻身世界前列。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几十年前,计算机进行某种计算需要20秒,若是程序员对算法、数据结构进行深度、广度优化,时间可以减半,即10秒完成运算,时间缩短了整整10秒,这种优化就十分有意义;但随着纳米级处理器的迅猛发展,如今的家用计算机仅需0.02秒即可完成原程序,此时若是进行同样的算法改造,可使时间缩为0.01秒,仅有0.01秒之差。不少程序员就忽视了这0.01秒,因为为了这0.01秒他们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来攻关、优化,这看似可以理解。然而这些看似聪明的人殊不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旦程序写大,效率问题就随之暴露,这就是中国人写不出优秀的软件、写不出自己的操作系统的原因。此外在Github等开源平台中,优秀的开源项目多是出自他国人之手,中国程序员中愿意把自己的心血奉献出来的却寥寥无几,因此他们得不到交流的机会,自身水平也就很难提高。通过以上两个实例不难看出,不少中国程序员“特别怕吃苦、特别怕战斗、特别怕攻关、特别怕奉献”,与航天精神相悖,因此中国软件产业难有长足发展。若是人们都能发扬航天精神,恐怕早已不是今天这幅景象。
  有的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他们大都走向成功,有的人“特别怕吃苦、特别怕战斗、特别怕攻关、特别怕奉献”,他们难有成才者。我想航天精神在今天仍然发挥的作用已不言而喻。航天精神依然在,它早已不再局限于航天领域,它已经刻在每一个想要取得辉煌成就的人心中。